
经过长时间的后宫争斗和外朝的权力博弈武汉股票配资,武则天终于如愿以偿,成为了唐朝的皇后。作为一个聪明且有远见的女性,武则天在皇后的角色上表现得非常出色,她竭力展现自己作为“天下母亲”的形象。她模仿了唐太宗长孙皇后的行为,写了《内训》以指导妇女,同时还集结了一批文人编写了各种训诫书,内容涉及妇女、太子、亲王等方面。
在古代,农业社会十分重视农业生产,因此,皇帝的亲耕和皇后的“先蚕礼”是必不可少的传统。武则天出生于贵族家庭,虽然未曾亲自执行过“先蚕礼”,但在她登基后,她却五次亲自举行了这一仪式,成为了天下女性的榜样。按照传统,她本该作为贤妻良母被永载史册。
然而,命运发生了意外。显庆五年(660年),武则天回到了老家并州,风光回乡,却在回到洛阳后,李治突然生病。根据史书记载,李治的病情严重到“风眩头重,目不能视”,他从此不得不将一些政务交给武则天处理,这也成为了武氏权力发展的关键时刻。
李治得的是什么病呢?根据现代医学的标准,他可能是中风或者高血压,这两种病是慢性疾病,患者需要长时间休养,并不能过度劳累。因此,朝政的重担便落到了武则天肩上。
展开剩余75%虽然太子李弘年纪尚轻,且许多大臣也反对武则天的权力过大,但李治认为,武则天不仅有处理政务的才能,而且她的权力来自自己,不会威胁到皇权,所以决定将政务交给她。李治的决定虽然对武则天的权威是一次提升,但也给自己埋下了许多隐患。例如,他没有允许武则天过度干涉军事和任命大臣,甚至在李治死后,武则天才有机会重新任用李义府等人。
至于武则天称帝的想法,李治并没有想到,而武则天自己也未必有这般野心。事实上,她若能保持克制,可能会以“贤后”的形象载入史册。只不过,随着时间推移,武则天的权力欲望逐渐膨胀,最终走上了称帝的道路。
李治在身体逐渐不如以往时,也开始训练太子李弘监国。武则天的角色,逐渐从参政的权力过渡到临朝听政。
龙朔三年(663年),李治下令将一些琐事交给年仅12岁的太子李弘处理。第二年,朝廷大臣上官仪因与武则天的权力争斗而被杀。关于上官仪的死,史书记载说李治对武则天的专权越来越不满,曾经试图废除武则天,但在与妻子和解后,李治撤回了这一决定。此时,武则天在背后操控了上官仪的致命陷阱,成功将上官仪及其家人处决,从而稳固了自己的地位。
虽然关于上官仪事件的真实性仍有争议,但无论如何,武则天逐渐获得了朝中实权,甚至连李治的心腹也未能逃脱她的打压。李治一直认为,李弘与自己有着极为相似的气质,因此他决定将皇位传给李弘,但若武则天被废,李弘的皇位恐怕就不保了。
李治虽然对武则天有所防备,但他更担心的是在自己去世后,朝廷会因主少而陷入猜疑和动荡。因此,李治采取了一些措施,以增强武则天的威信,保持朝廷的稳定。
李治夫妇称为“二圣”后,武则天的地位愈发稳固,她每次上朝都要垂帘听政,这也意味着她的权力进一步增强。
此外,李治答应了武则天要求,二人一同去泰山封禅。泰山被视为天地之间的神圣之地,历代帝王都曾在此举行封禅大典。李治与武则天的封禅,打破了历代帝王礼法中女性不参与大祭的禁忌。
在封禅仪式期间,武则天利用机会,将早年羞辱过她的亲戚——堂兄武惟良和武怀运贬到偏远的地方。这一举动,让她清除了不少政敌,巩固了自己在朝廷中的位置。
武则天的权力扩张并未止步于此,尤其是在李治的宠妃贺兰氏中毒身亡后,武则天便将其归咎于武惟良和武怀运,最终通过李治的支持将二人处决。武则天通过这一系列的谋划,成功消除了敌人,并在朝中建立了几乎无人能及的威望。
李治虽然痛失宠妃武汉股票配资,却无力反抗武则天的权谋。最终,武则天的势力达到巅峰,她也为自己后来称帝铺平了道路,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面貌。
发布于:天津市佳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